当前,两会正在火热进行中,全国来自不同领域的代表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建议。其中,全国政协委员谈剑锋就当前AI科技行业普遍面临的数据安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,尤其是人脸识别等生物特征数据安全问题。谈剑锋认为生物特征具有不可再生性,例如,密码是可以更改,但是人脸是不可能更改,一旦泄露或被滥用,其危害是非常巨大的。

两会聚焦“AI人脸识别”数据安全亟需立法规范两会聚焦“AI人脸识别”数据安全亟需立法规范两会聚焦“AI人脸识别”数据安全亟需立法规范

近年来,人工智能取得了巨大进展,尤其是人脸识别应用以及非常普及,由于当前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,导致了人脸识别应用处于非常混乱的境地。甚至大量的人脸数据被低价甩卖,留下了严重的安全隐患,各大科技公司在人脸数据的采集、管理及应用方面基本没有明确的法律约束。因此,谈剑锋建议国家应该成立专门机构统一管控生物特征数据,不可再让市场随意无底线的采集和应用。

AI+人脸识别大行其道

我们知道,AI技术的一个重要升级就是它具备深度学习能力。其中图像捕捉、分类处理、动态识别等功能,恰好可以作用于人脸识别中。

脸识别技术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,多种解决方案适合国内多个应用场景,在娱乐、安防、商业解决方案、金融等领域也就出现了不少产品。近期,AI复原老照片火爆网络。除了复原照片,现代技术还能仅凭一张照片的影像,立体化人物。在电子消费中,刷脸解锁也被带到了千元机范畴。新零售无人化进程,也将刷脸支付带进了商超。

人脸识别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,大众也普遍接受这种形式。因此众多AI公司、研究机构参与到了人脸识别产业中,涉及芯片、算法计算、数据收集等人脸识别的上中下游环节。比如海康威视、佳都科技等上市公司,依图、旷视、云从、商汤科技等新兴企业,还有永远都在的互联网巨头BAT。

据Gen Market Insights的数据显示,中国是人脸识别设备最大的消费区域,预计2023年占全球比例将达到44.59%,在 2018-2023 年复合年增长率为 29.53%。    

互联网巨头不断推动,越来越多的人脸识别选项出现在消费者面前。尽管知道存在风险,但是仍然有超过六成以上的中国网民愿意尝试人脸识别。在信息化时代,我们早已如同裸奔,人脸识别走进各行各业的趋势难以逆转。

AI项目大量落地,人脸数据安全防护工作却严重缺失

这些年来,网络上关于个人资料、肖像、消费信息、敏感资料等泄露事件早就不是新闻,但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催化下,这类泄密事件只是小儿科级别的新闻。真正的泄密正在围绕“数据”产生,这些数据涉及各类事、物、个人、企业、行业、政府部门等等,包括当事主体的相关生物特征、行为特征也能以数据化的泄密形式出现,这才是值得重点关注和防控的潜在问题。一旦这些数据被非法恶意利用,小则危害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及财产安全,大则危害到某个企业或某个行业的运营安全,甚至危害到国家安全。  

因此,从国家层面来讲,规范立法管控生物特征数据安全势在必行。  

以美国为例,目前美国已有多座城市通过法律禁止使用人脸识别技术。比如旧金山,第一座禁止人脸识别的城市,在已颁布的《反监控条例》中明确禁止警察和其他政府机构使用人脸识别技术,随后,萨默维尔、奥克兰等多座城市也纷纷效仿,禁止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。

有专业人士表示,从人脸识别本身的缺陷来说,首先,这项技术最大的争议在于隐私,人脸信息的获取轻而易举。很多情况下,大众的信息被采集、存储甚至泄露,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困扰、甚至人身安全问题等后果却又是技术所无法承担的,人们在感到便捷的同时会有担忧。生物信息的保护似乎还没跟上这种技术上的进步,不知不知觉中,“脸就丢了”。最大的问题不是这项技术已经引发了社会事故,而是潜在的安全风险是未知的,人们的隐私数据如何被利用、流向何方等这些也都是未知。未知即恐惧。因此,人脸识别引发隐私争议,也是必然。  

相关推荐

人脸识别的未来:对智慧城市有何影响  

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焦点: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  

继IBM后,亚马逊、微软相继宣布暂停使用人脸识别技术  

微软加入禁止向警察提供人脸识别支持的企业行列  

IBM将不再开发人脸识别技术,已向国会致函